您的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道家杂谈 > 正文

第三届太湖论道“道教与江南文脉”论道文集-文脉昌盛 道法兴隆

时间:2020-12-05 13:36:34来源:编辑:嘉骏

第三届太湖论道“道教与江南文脉”论道文集-文脉昌盛 道法兴隆 图一

江南,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脉,是指江南文化的源流脉络;江南道教,是中国道教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江苏道教在历代都是江南道教的“先锋”,在与江南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也对整个江南的思想、文化、科技、宗教、医学等等,起到了发展促进的作用,涌现了一代代高道,催生了一辈辈才子。


我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总结道教与江南文脉关系的最贴切词语。“文脉昌盛,道法兴隆”既是对古代两者关系的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思想指导下的最终发展目标。


新时代的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快速发展,繁荣昌盛,江南道教应该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展现道教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贡献,江苏道教更应该继续做“先锋”,起到表率模范作用,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与贯彻道教中国化的方针,使道教的价值观与新时代价值观相适应,同时在江南文脉的沃土里吸收养分,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展现江苏的文化底蕴、宗教智慧和精神特质,提升江苏的文化影响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江苏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祖庭,历代高真辈出,陆修静宗师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整理和传授《上清经》,创造了三洞四辅十二类的道教典籍分类体系,为隋唐以后至今,历代整理道书、编修“道藏”“史书”所沿用、借鉴。使“上清之教,大行于世”,被元代茅山宗尊为第七代宗师。


陆真人为了维护道门之神圣,首重斋戒。《陆先生道门科略》云:“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无德,则非道士,不得当百姓拜,不可以收治鬼神”。而他倡导斋戒的目的,实际上乃在于约制人心欲虑,静虚以与道合。《祝愿仪》云:“圣人以百姓奔兢五欲,不能自定,故立斋法,因事息事。禁戒以闭内寇,威仪以防外贼。礼诵役身口,乘动以反静;思神役心念,御有以归虚也。

第三届太湖论道“道教与江南文脉”论道文集-文脉昌盛 道法兴隆 图二

陆真人倡斋戒以制心遣欲,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使道教有利于当时社会之教化。使老百姓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通过“道化宣流”的方式,以求“家国太平”。这就是通过戒律来管制身心的清静,不妄为,太上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以至于自江南而辐射至全国,使得道风大振,民心淳朴,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和谐做出了江苏道教的重大贡献。


而陆真人的十七代孙陆九渊,是我国哲学史上“心学”的创始人。由他创立的“心学”在他生前就成为南宋儒学上的奇葩,成为与朱熹为代表的另一儒学流派“理学”相抗衡的显学。后来“心学”至明朝,达到顶峰,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检讨陆九渊的思想,会发现他是思想成就中有道家和道教的因子。因为成长在“儒道”文化呈合流趋势的文化背景下的他,思想因素中不可能不受道家和道教的影响。陆家祖上道学渊源,这种与道教的因缘无疑会促成陆九渊更便利的了解和接触道教和道家思想,从而吸收开创“心学”。


陆九渊心学解说“宇宙”二字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这些思想具体表现了其继承了上文所阐述的,他的第十七代祖,上清派大宗师陆真人的“斋心”、“向内求”、“礼诵役身口”、“思神役心念”以及张继先天师的《心说》:“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等等先进的思想主张。而聂豹、朱得之、薛甲、薛侃等等数十位江南心学大家都是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主张,他们倡导“以心为本”,慎言语,节饮食,除垢止念,虚无恬淡。自南宋至清初,中国的宗教、文坛、政坛大部分时间都是秉持着这种先进朴素思想的以江南人为核心、主力,可见江苏道教对于江南乃至全国道教有多大的影响,对于江南乃至全国的文脉、政局有多深远而绵延的作用。


屠隆祖师,字长卿,他是继王世贞和汪道昆而后起的江南文章大家。他与苏州、无锡等众多高道请教,道士的炼养实践与道教玄思对屠祖的生命追求的转变产生了切实而深远的影响。他的文章显示了对以道友冯梦祯为代表的悠游的生活方式与以王世贞为代表的退隐的人生选择的倾慕。他随之就开始不断探寻昙阳恬憺之教等教派的修炼之术。他多次提到“三千八百”功行,希望通过苦行实修的方式渐次达成大道。万历十六年七月,屠祖从“衡山二真”传人李海鸥授衡岳道诀;九月,又得清江道士聂道亨传金液还丹大道,几乎同时遇李师金虚中重授衡岳道要。同时,他与江南地区的道官郁存方、张金松,道士王初阳、王畲峰,异士孙荣祖等亦有所接触,并遨游南京、常州之间寻山访道,得到许多高道指点,并且交流扩散他的思想,类似的道教信仰和传播活动一直持续到屠隆万历三十三年过世前。


在晚明以文人为主导的道教网络的发展过程中,他一度居于核心位置。屠隆对道教思想的追求和道教生活方式的实践很显然已经超越了一时的兴趣,而与其不同阶段的人生选择具体而密切地结合起来,进行文学创作。重新回溯其道教思想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不仅能够细化屠隆持久而深入的道教追求是怎样深入到其作为文士的生活日常中,同时对了解晚明江南文人道教风气兴起的过程与特点亦将有所帮助。有很多的研究已经指出屠隆在道教方面对上清经典的广泛接触,以及思想的融通在其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影响。


屠祖主张“文须秦汉,诗必盛唐”,是“明末五子”之一。《明史》载其“落笔数千言立就”,“诗文率不经意,一挥数纸。尝戏命两人对案拈二题,各赋百韵,咄嗟之间二章并就,又与人对弈,口诵诗文,命人书之,书不逮诵也”。王世贞评说,其诗有天造之极,文尤瑰奇横逸。现知屠隆著有《栖真馆集》、《由拳集》、《采真集》、《南游集》、《鸿苞集》等。他的文风、思想对于明代后期文学思想演变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启发了“性灵说”以及竟陵派文学的产生,是明末至有清一代的核心文学。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而袁枚所说的“性灵”,其含意包含性情、个性、诗才。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性情之外本无诗”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个性,就是明确提倡创写“有我”之旨。这是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也即是屠祖的道教思想和文学思想融合后的进一步发展、衍生的结果,造就了江南文学的一代辉煌。


此外还有南京道士孟智周真人,作《老子义疏》《道德玄义》,影响了唐末五代至南宋几百年的道家思想;无锡道道士周子良,曾拜陶弘景祖师为师,道学、文采皆洋洋洒洒,自然逍遥,是江南出世哲学的领军人物;连云港道士成玄英,受唐太宗封为“西华法师”,开创了重玄思想,重玄思想的重要性相当于道体、道用思想一般,是开创性的、总结性的智慧,在整个中国的古典哲学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所有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的书上,都有重玄一章。


至此,我们论述了陆修静、陆九渊、孟智周、周子良、成玄英、屠隆等祖师为道教思想之进步、江南文脉之兴盛、全国文坛政坛之繁荣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真正的做到了使“文脉昌盛,道法兴隆”。我想,在新时代,我们无论是生活环境、综合学历、学习工具都是强于古人的,至少我们在查询、印刷、交流等方面的条件是一定优于古人的。


那么我们更应该要担起时代的重担,砥砺奋进,与时代同心同向,与祖国同频同振,与人民同呼吸同奋进,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教务、发展思想,使“文脉昌盛,道法兴隆”,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展现道教在新时代政策下的优良风采,效仿祖师圣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繁荣、和谐做出贡献。


我们江苏道教应该继续做模范,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贯彻道教中国化的大政方针,积极的与新时代的价值观相适应,推陈出新,展现江苏的文化底蕴、宗教智慧和精神特质,提升江苏的文化影响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民生与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为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傲立做出贡献。 

转自:华阳馆公众号

  • 江苏常州市白龙观举办江南民俗文化节活动
  • 江苏常州武进区举办道教第二届“横山论道”活动
  • 陕西省道教第四届玄门讲经暨天竺论道开幕式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