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则天云台山投龙的影响及传承
由于史料及文物阙如武则天阆州云台山投龙内容难以考定,投龙细节更难以呈现,但从目前河南嵩山所发现的武则天投龙金简来看,形式和内容应该类似。
嵩山金简是1982年5月21日被几个农民无意中发现的,初命名为“武则天除罪简”,后改名为“武则天金简”,金简呈片状,长方形,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重223.5克,金简整体素面无纹饰,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从右至左竖3行63字,高约1厘米见方,文曰:“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山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大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其意思是:“上言:大周国皇帝武曌信奉道教,羡慕长生,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这天,来到嵩山山门,投掷金简一枚,乞求三官九府对武曌除罪消灾。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从形式来看是道教使用最普遍的“三官手书”。三官书是道教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祈愿形式,道教初期的五斗米道,一方面尊老子为教祖,祭酒传授《道德经》;另一方面以天、地、水为三官,信其能通鬼神,主管病人祈祷除罪消灾。《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一书说:“诸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认为三官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但历史上三官信仰极为古远,源于原始先民对天、地、水三种自然物象的依赖与崇拜。传说中的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除有封禅疆域领地占领形式义涵之外,其形式和内容还应与三官崇拜有关,传说大禹曾以玄圭玄珠投水渎以镇洪水,其实就是三官崇拜的祈水官以解厄,考古上出土的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一些埋于山顶祭坛的玉璧、石刀、石斧,除有礼天的内涵外,也具岳镇高山的义涵。如阆中灵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一块按南北方向平整摆放的三孔石刀就具有礼天岳镇的文化义涵,可看作是三官祭祀中的礼天与祭地的天官地官祭祀。三官手书,特别注重“手书”中“手”的巫术感应力量,中国文化中特别是巴书文化图语符号系统中的手心纹、手印纹、手掌纹都蕴含有以“手镇万物”的巫术文化内涵,如所谓“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逃不出的五指山”之类俚语,都强调的是“手书”、“手印”神奇的巫术文化内涵。石峁遗址城墙石刻中就有古老的手掌纹,可以看着这一传统的祖源。武则天投龙金简依然注重了这一传统,不仅讲究字体与排版,而且署名“武曌”二字与众不同,当不是工匠和道士代书,而应是武则天本人亲署,通过“亲署”以体现至诚至意。从嵩山投龙的公元700年时间和以及“久视”纪年年号来看,当时武则天几近八旬(76岁)老人,视力可能也不怎么好,到了风烛残年之地,因此才有到嵩山投龙之事,至于到阆州投龙为何时,按其背景推断也当是武则天登基建立武周之后,至于在阆州何处投龙,从宋之间诗歌所述内容,应与云台山有关,但云台山在阆州历史上也是一个不确的概念,有时指作为天师道祖庭的云台山,同时云台山往往又指包括今天师祖庭所在地云台山在内的云台山系,即今阆中盘龙山系,若在作为天师祖庭的云台山,投龙之地最有可能是天柱峰、天柱岩,因张道陵七试王长赵升的故事发生于此,也是传说中天师的升真之地,而“天柱”二字更体现了投龙登天的天梯义涵。但武周时地理文献《周地图记》一书却对阆中嘉陵江与东河相界的灵山情有独钟,对灵山的文物古迹传说有较祥尽的记载。清道光《保宁府志》云:“灵山、在县东十里,上有龙女洞,《周地图记》:灵山多杂对,昔蜀王鳖灵登此,故名。山东南有玉女捣练石,山顶有池、常清;有洞穴、悬绝,微有一经相通。天宝六年,改为仙穴山。(按)山上有九层塔,故今呼塔子山。”
明嘉靖《保宁府志》云:“灵山……天宝中赐名仙穴山,…上有圣地。杜甫所谓‘阆中城东灵山白’是也。”
《大明一统志》云:“鳖灵庙,在府东灵山上,郡人以古丛帝开明氏鳖灵王蜀有功,故主庙祀之。”
依此观之灵山文化独特而厚重,而龙女洞之“龙女”,似乎与武皇为龙女天女化身传说相关,更重要的是地方志言灵山有九重塔,而九重塔作为祭天灵台祭坛为近年来灵山考古所确证。更重要的是在武周之后,好道教的唐玄宗又亲敕阆州灵山为仙穴山,更证明灵山确是唐代皇室的祭祀之地,而灵山与杜光庭代僖宗作国醮的玄元观相去不足两公里,从杜光庭“造化灵都、神仙奥壤,秀横空际,翠竦江干”的醮词内容来看,更象似在醮祭灵山。至于灵山到底与武周和唐王朝有怎样的文化关系,只有等待更多的历史发现才能证实。
宋之问《送田道士使蜀投龙》一诗为我们留下了武则天阆州投龙的珍贵历史文献,武则天阆州投龙民间也有不少传说,作为天师祖庭的云台观却有其文化传承。今灵城观道长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收藏了大量云台观道教遗物,所收藏的有一幅近三尺见方的明清时期云台观所传承的《武则天云台山投龙图》水陆道场画,该画出自民间,绘画艺术价值不太高,也没有文字记署名,但确是一幅有供奉义涵的道场画。图中的老妇人形象很类似于今广元皇泽寺所藏“武后真容石刻像”中的人物形象。而武则天投龙云台山也在云台观道门中历史也有其传说。
武则天阆州云台山投龙初探
阆中 张治平
武则天阆州云台山投龙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天文考古学》冯时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天文卷)冯时著,开明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3、《天文学史话》冯时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4、《中国天文学史大系》陈久金、吴守贤、全和钓、蔡美东、张培瑜、陈美东、薄树人、胡铁珠、卢央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2版
5、《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李约瑟著,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
6、《世界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查有梁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7、《巴蜀文化思辨集》谭继和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彝族天文学史》陈久金、卢央、刘尧汉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冯时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周易·天文·考古》陆思贤著,文物出版社,2014年2月版
11、《古代的巴蜀》童恩正著,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12、《中国文明源头新探》刘尧汉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3、《老子的文化解读》萧兵、叶舒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南蛮源流史》何光岳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5、《楚文化史》张正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楚帛书研究》(十一种)李零著,中华书局,2013年版
17、《中国方术正考》李零著,中华书局,2006年版
18、《中国方术续考》李零著,中华书局,2006年版
19、《中国远古时代》苏秉琦主编,张忠培、严文明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0、《远方的时习》[美]夏含夷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1、《夷夏先后说》易华著,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22、《说中国》许倬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3、《中国文明起源兴探》苏秉琦著,辽宁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4、《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冯时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中国山文化通论》吴锐,《古史文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6、《思想地图》,李零著,三联书店,2016年版
27、《武则天研究文选》,谭继和、祁和晖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8、《唐太宗与武则天》,汪篯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8年版
29、《武则天金简》,河南博物院主编,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17年版
30、《武则天与广元》,王双怀、梁咏涛主编,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