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玉隆万寿宫是供奉净明祖师许真君的坛场,为净明宗坛。宫观本为当地百姓祭祀许逊真人之所,原名游帷观,后奉宋徽宗诏,改了现在的名字。万寿宫一直是江南地区的道教胜地,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十二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第三十八福地。历来高道倍出,据《叶天师传》记载,唐朝国师叶法善早年就曾慕名来豫章(今南昌)学习道法,近代以来更是出现了刘玉、黄元吉等宗师。据净明弟子胡之玫编纂的《净明宗教录》卷六《净明宗派》的记载,历史上不少高道都与西山万寿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南宗五祖琼琯紫清真人白玉蟾仙师。
白玉蟾是道教史上的著名人物,真人不仅光大了南宗教派,建立靖庐以阐扬南宗清修丹法,更精通雷法,受陈楠祖师之诀,能祈晴祷雨,驱邪治病。真人有别于一般清修道士的地方更在于其积极关心社稷民生,在南宋偏安于杭州的时候,真人伏阙上书,请求朝廷恢复失地。后虽被京兆尹缉拿入狱,此后便遁迹江湖,隐现莫测,广行方便,救济苍生。
宋朝天子曾经想给白玉蟾建太乙宫,真人性本淡泊,推辞了做太乙宫提点的机会。开始了其云游访道的生涯,用李白的话说白玉蟾属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那种人,而所到之处都会有墨宝留下,所以真人传世作品也很多,据说现在上海某收藏机构就有白玉蟾的书法作品,神仙之作,更是价值连城。
关心民众的白玉蟾很仰慕为民除害,斩杀恶蛟的功绩,功业泽于万民的许真君,白玉蟾的内心深处也想做一个这样的人。于是在宋宁宗嘉定十一年戊寅,白玉蟾云游到了西山,当时他的名气已经很大了。真人来西山的时候,正值宁宗降御香,当时的他已经无意于参加朝廷的活动,用《净明宗教录》上的话就是“真人避之,使者督宫门,力挽真人回,为国升座”。在官员的再三恳请下,白玉蟾主持了这次在万寿宫的国家级斋醮。
《书玉隆壁》诗云:“诗多唐代刻,柏是晋时青。料得真君剑,犹余蛟血腥。”从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万寿宫的盛景和真人对于许真君的景仰。《玉隆毁仙云会二记》、《净明符录科教》两书,也由白玉蟾亲手校订,所以胡之玫在《净明宗派》中尊称白玉蟾为“法师”。
《净明宗派》的《衍》文中,作者这样阐述自己选择的标准:“其有在净明之门,言或不纯,行或不全者,不录;有心乎净明之教,派虽不同,道原不二者,必传,亦少留劝惩之微意耳。”也就是说
然为净明派之门人,但是言行上却没有踏实的按照祖师的教诲去做,这样的人不适合入《净明宗派》;而有些人虽然为其他门派的传人,但是却能纯孝尽忠,笃行净明之教,合乎净明之道的,虽然没有入净明派,都可以称为净明道士。
白玉蟾本不属于净明派,丹法师承陈楠,继张伯端紫阳真人一脉,驻留万寿宫的时间其实也不长。但是《净明宗派》的编纂人却认为白玉蟾是合乎净明道的戒律,是按照这个法门去修炼的,虽然没有加入净明教团,却是一个合格的净明派道士。因为教派虽有区别,大道却是没有区别的,净明之教,本自太初而来,人如果能一心于忠孝上下功夫,就可以无愧净明,能得祖师庇佑。白玉蟾关心民生疾苦,虽处林泉,却不忘社稷安危,伏阙上书,说了当时一些朝官不敢说的话,为百姓治疗治病,都足合乎净明派主张的忠君孝亲,广行救济的原则。
胡之玫说这样做是“少留劝惩之微意”,意思想通过这样的做法,对道众起到惩戒劝勉的作用。盖所谓道士,并不是说穿上三尺大领的人,而是能在心身上约束自己,用祖师的教诲来净化自己的人。我们从净明派道士胡之玫对白玉蟾的肯定中,应该有所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