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新发现,我在想为什么我对于我的老朋友们不会怀疑她们是不是“爱我、讨厌我”,而对于新接触的人就会这样,反复以己度人。
我问自己,原因是老旧的人已经确定了,甚至让我觉得平淡没刺激……但始终都能觉得安全,如果对方要跟我结束关系,我会尊重不会挽留。
所以可以看出我并不是一个真的离了朋友就没法活的,我反而分的很清楚,不会寄托于这些关系上,上一次一个好朋友跟我断了关系后,我也很快就好了,觉得没什么人各有选择嘛。
摄于李渡万寿宫
那么我那样给自己和别人编排内耗剧本其实是强迫性的,过程也只是为了反复强调自我存在感,我需要通过“内耗”的情绪刺激来自证…一旦关系进入安静平淡期我就会觉得没意思,不想联系,因为没有可以继续自我证明的了(老朋友习惯我了也知道我的一部分了,也不会有太大反应让我自我满足了)……所以我要通过认识新人,在输出自我的时候回收她们的注意力、认同等等,情绪起伏看似内耗痛苦,但其实是成瘾性的暗爽。
这个模式源自 自我需求没被正视、接纳以及没被作出应有的回应,说白了也是没被好好爱过(根本问题)
起初是讨好确认的行为,但经过在生活里反复“练习”就是习惯模式了,真的是作茧自缚,就像坐牢坐惯了,突然被释放反而会想尽办法回去…
那么撒不开这个模式有习惯也有没安全感(自我不信任不自爱等等)的因素
所以解决办法:1.客观看待一切事物2.用自爱的新模式覆盖掉(自我满足)
摄于李渡万寿宫
第一点客观,就事论事嘛,不被情绪和模式牵着跑,明白客观世界与自己实际上是有界限的,且客观并不能决定自我价值和自我存在感。
比如:我知道我生下来就是这幅面貌,无好无坏,这是我本来模样~但我也清楚客观世界里人是有各自审美的,也会有“好坏”评判,更甚者会贴各种标签…这些行为也没好与不好之分,都很正常,我无法避免的会身处其中,可我也清楚那些都只是外界强加于我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我~
那么当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后,与客观世界的界限就建立了,影响逐渐减少,自己也能看清真心不被外界裹挟着做选择。
第二点自爱,我们很多人由于大环境教育模式影响,从小培养的都是“向外求”,外界有一切,需要不断竞争…却没教导如何关注自己,如何明己真心以及择己所爱。
其中缘由无法怪谁,也是发展的必然产物罢了。
那么现在开始逐渐不同了,因此也需要新的方式来迎接变化~
简单点说自爱是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再满足自己,比如:感觉自己饿了,也是真的很想吃面包,那就给自己买个。
这是较为浅层的。
更深层次的需要不断拆解自己言行背后的底层逻辑,看清楚自己缺什么到底想要什么~
例子如下:
今天想起跟某朋友的关系,许久没私聊,一下有点难过,心里开始怀疑“是不是从来就没被喜欢过,不然怎么疏远了”(借此开始暗自否定自我价值,本质是想要自我存在感被印证,想被关注)
晚间该朋友在b站刷到我,看到我投稿的视频,我第一反应是很尴尬,开始嚎叫,殊不知这份尴尬是由恐惧催发的。
我真实想法其实是“她会怎么看我,会不会觉得我不好,我发的东西她会不会不喜欢因此讨厌我?”
后来朋友说了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爱发什么就发点什么嘛,我们知道你喜欢什么呀,这个会妨碍我们喜欢你嘛?”
仅一段话让我清醒抽离,是啊客观来看 我发的是我喜欢的内容,那么看者自是各有褒贬,喜欢的会喜欢,不喜欢的也会不喜欢,这很正常,跟我个人价值和个人存在感没任何关系。
(以上是第一点客观)
而我之所以那么下意识的猜想,其背后逻辑真实想表达的诉求是:我想被重视,想被喜爱被认可,想被确认告知做自己是没问题的会是无比安全的。
所以我大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首先听到自己的声音,客观了解自己没有任何问题,清楚自我价值与存在感不在外界~。
然后可以多练练静心使注意力能时刻集中在自己身上~日常也给自己正向反馈,用“鼓励式教育”对待自己。
比如我过去一直很不敢为自己发声,总是隐忍委屈自己。今天刚好发生一件事,去染发被店员欺骗,发现后真实感受是生气,很想找店员算账,但是心中也害怕店员会如何看自己(旧思维模式)。
不过最终我鼓起勇气去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维权发声了,所以我真觉得我很棒!因为我勇敢迈出了这一步!
(以上是第二步自爱 自我满足)
其实当我们在自我拆解、自我挖掘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自爱了。
当然方法思路提炼了还需要落实,毕竟实践才是真馒头~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其实就是培养新的习惯模式,前面培养固定那么多年了,好在时间很长,往后的日子里我相信我定能“以旧换新”。
再浅提一句:自爱者方可爱人。
最后“爱自己”看似很宏大的命题,实际上遍布在每个习以为常的角落里。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该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我们是值得被看见的,我们是自己最重要的人,这些不取决于自己做了什么、挣了多少钱、多高学历、必须多好看等等,仅仅是因为我是我,你是你,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