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道教学院周静云:解读《清静经》

时间:2020-09-24 16:45:33来源:作者:

2.jpg

春夏秋冬一轮,恍然间又到了冬日,还记得幼时夏日炎炎,只要我吵闹着天气太热,要开空调,父亲总是会念叨着:“心静自然凉。”然后我母亲就打开空调,再给他老人家一个挑衅的眼神。正当思乡之时,张静益老师下达了作业,解读《清静经》。人为什么要清静,清静有什么好处?如果搞不清楚的话,我们就不知道为何要清静?自己说不清楚,弄不明白,就算每天念诵《清静经》,这样也是糊里糊涂的,但要把这“清静”说明白,很不容易!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可知该经是道教修持的一部十分重要的上乘经典。《清静经》中没有很晦涩的词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字面意思较易理解,但深处含义还需学者渐渐领悟。

 

《清静经》开篇即讲“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从道的特性来看,老君告诉我们:大道无形、大道无情、大道无名,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我觉得就好比猜灯谜一样,先抛一块砖,告诉大家要猜这个称之为“道”的为何是无形、无情、无名的,让大家充分发挥想象、无限幻想,幻想越大,赋予“道”的能力越大,越对“道”的真实面目产生期待,也为后文不可思议的“道”产生钦佩和深信。接下来老君给出第二个提示,也就是“道”的功用,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呢?“道”可以:生育天地、运行日月、以养万物。个人解析:从“无形”出发,“道”不执着自己的存在是否以形态示现,只要存在就好,因为一切的形态都是无常变动的,又何必执着!从“无情”出发,“道”是不二、不分别的,当下境界如何发展,“道”如实的随顺,全然交托。从“无名”出发,“道”摒弃了“寿者相”,当下时空,称为什么都可以,时过境迁,一切又会按照定律轮转。再来看“道”的作用:大到超乎了人类的认知范围,让万物从“无”到“有”,而无和有看似对立,却相互依存,无中生有,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清静经》概括面很广,既讲天地宇宙演化及形成,也讲修行人悟道参玄的一些法门与途径。无论对教门中人,还是对芸芸众生、善男信女,都有着启发和度化的作用。 修道之人,皆以清静为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是《清静经》的主要思想。以下是我对《清静经》的全文解读。

 1.jpg

老子说:大道看似无形无相,却能生养、孕育天地;大道看似没有情感,却能运转日月、使之周流不息;大道本来没有名字,却能生发消长、滋养万物。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勉强称他为“道”。这个玄妙万千、包罗万象的大道:既有清净、纯洁,也有混沌、污浊;既有动机,也有静意。清阳之气上升,阴浊之气下降,因此可见,天空是一片清净,而大地就显得一片混浊;天体的运转属于运动之形,而大地的本体就相对属于静止之物。就男女而言,男人属阳属动,女人则属阴属静。如果万物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万物的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万物本来的灵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自性的主宰;万物如果失去了自性的主宰,就容易生起情欲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万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流于下体之末端,便有阴阳之交合;万物如果有了阴阳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的万物。清净是混浊的源头,变动是清净的基石。人如果能够常常保持清净之心,那么天地的精华能量就能回到自性本体之中。

 

人的元神本是纯净无染、虚空无碍的,因受到人心的扰动,便蒙蔽了这原本清净平等的觉知之性;人的心性本来是喜欢清净的,却因受到俗情物欲的牵动而引诱失衡。因此,一个人如果能遣除这些贪念的欲望,人的心性,就能自然获得清净。澄清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也就能保持清明。这样一来,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所产生的欲望,也就不会生起了。三种(贪婪、嗔怒、愚痴)人性之毒也就会自动消灭。有些人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因为他的心性尚未澄清,欲望还没有被遣除。如果能遣除这些欲望达到清净的话,内观自心,会发现一切本无所住,又怎么会有欲望存在呢?外观其形状,一切都在生住坏灭之中,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形体;若从更加长远的视角来看待一切事物,会发现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们都无法真正的拥有它。综合这三者:心、形、物,便能了悟到一切都是虚幻空无的。再继续内观这个空相,会发现连“空”也消失没有了,接着连“没有”的思想也消失了,当一切“空”、“无”的思想都消失殆尽,就来到了一种湛然常寂的状态,最后,就连对这个寂静的执着也放下了,此时欲望又怎会生起呢?当贪念的欲望完全不生的时候,就来到了真静的功夫,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自在自如了。能够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够守住真正清净的人,能够长久守住真正清静的人,也就明心见性迈入了真道的境界。一旦迈入了真正的大道,就是修行人所讲的“得道”。虽然称为“得道”,实际上,真的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但是为了要度化众生的缘故,所以才取了一个“得道”的名称。如果能够真正了悟这一境界,就可以将这个至真至纯的圣贤之道普传天下了。

 

老子说:最上等智慧的人,因深明大义,所以无争,只有最下等的愚人,才会不察情理,争强好胜;最上等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了善举,也不会说自己有德行,只有下等无德的人,仅仅只是做了一点有德之事,就自认为自己有德。这是因为他并不明白道德的真义。为什么众生不能步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为他常常有一颗虚幻不实的妄心。因为有了妄心,就会惊扰他的元神,因为惊扰了他的元神,心意外驰,便容易向外执着万物,一旦对万物产生执着,就势必想要得到,一旦想要的事物或人无法得到,亦或无法满足自己的内在需要,就会心生烦恼。烦恼妄想一旦生出,便会扰动身心,使原本清净的知觉遭受许多污浊与耻辱,致使自己漂流沉沦于生死的苦海,而永远失去真正的大道。能够有悟性的人,自然就会悟得这恒久不变的大道。总之,能够真正领悟大道的人,就是能经常保持身心清净的人!


“道法自然”,我想也可以用在此处,身心不合乎道如何成道?天地不归如何成道?《清静经》正是教人去凡心,不受贪嗔痴恨诸多纷扰,守住这一颗道心。仅五百九十一字,却是字字入耳,声声敲心,本期经文解读到此处,慈悲慈悲!

 作者为净明道第廿五代弟子、海峡道教学院学员


  • 论“道”、“生”与“有为·无为”2013-11-20
  • 楼道长讲《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2016-08-27
  • 清静经2016-09-29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2016-11-14
  • 沈懋正道长——澄心遣欲、克己守道主题讲经分享2020-11-12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