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图像史:湖南的家祀神像
华澜 著 丽娜·维奇里 译
图书信息
出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版次:2020年4月第1版
语言:英文
页数:200页
ISBN:978-988-237-105-7
定价:US$60.00
关于作者
华澜,巴黎第七大学博士,法国远东学院(EFEO)研究员,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兼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宗教和占卜术等领域的研究,尤其专长于对敦煌文献和湖南雕刻神像的探讨。
丽娜·维奇里,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当代中国佛教僧侣生活和中国移民。她还是一位独立的、获奖的纪录片制作人。
关于本书
中国在什么时期出现了崇拜对象?书面证词和考古遗存之间是否可能存在趋同?人们如何理解圣像的制作,尤其是鉴于在反传统的话语中其最终受到谴责?这段为中国宗教崇拜而设计的宗教图像的历史还有待书写。
收藏这批产生于16-20世纪的、位于华南的湘中神像,将让我们深入了解当地的造像艺术传统,以及由佛教、道教、儒家、巫教等构成的多种宗教实践的动态。在这些神像里的文献以及神像上的题记,提供了第一手信息。这些信息没有被神学或哲学话语过滤掉。此外,这种家用雕塑艺术——远离宫殿、大型庙宇、寺院和彩绘或雕刻石窟——确实还活着。
目录
地图、曲线图和表格目录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概述
1. 编目
2. 定量数据
第二章 神与人
1. 国家神
2. 地方神
3. 祖先
4. 法师
5. 给自己的神像?
第三章 宗教秩序
1. 制度宗教
2. 元皇教
3. 梅山教
4. 各种教门
第四章 在应用环境中的神像
1. 神像内部
2. 祭祀
3. 家庭神坛
4. 神像的崇拜与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名家评论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关于湖南中部地方文化的研究一直是重新思考中国地方社会的性质和多样性的最令人兴奋的来源之一。这个社会的核心是一种在中国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神像——雕刻着当地人的形象,主要是各种各样的宗教专家,但也有父母和祖先。根据儒家正统思想,祖先应该用牌位而不是神像来表示。虽然这些神像的祭祀仪式包括所有中国人都有的仪式,但它们都融入了当地独特的仪式传统。神像本身不是放在寺庙或祖先祠堂,而是放在家庭祭坛上。
华澜的这本书,基于二十年的国际合作研究,重点关注了其中大约4000尊神像。对这些神像的精心研究,是建立在嵌入神像里的开光文书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中最早的神像注明日期是在十六世纪。这项对湖南中部宗教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研究,是首次完全致力于这种独特的神像,为我们了解中国地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劳格文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讲座教授
《中国宗教图像史》是对中国宗教和地方社会研究的重要贡献。华澜对遍及湖南中部的数千尊小型木雕神像进行了编目和研究。这些神像最初安置在家庭祭坛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举行祭祀仪式时,在神像内部插入的祭祀文书、药物和其他物品。华澜的优秀著作证明了在外部社会世界的背景下研究神像内部的材料的价值。这个研究也基于实地调查,以便神像及其包含内容能够置于其起源地湖南地区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
研究中国宗教的学者常常对中国宗教的来源主要与精英有关这一事实感到沮丧,但通过关注这些神像的内部和外部方面,华澜揭示了各种鲜为人知的神灵和宗教专家,并难得一瞥一个家庭的家庭生活和宗教实践的亲密空间。这一新的视角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中国宗教景观的了解,并挑战了许多学者对从16世纪到今天的中国宗教性质的假设以及对它们进行概念化和分类的方式。
——罗柏松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