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称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注重礼仪注重生命中的仪式感。最初中国人的礼仪等同于祭祀,只是关于祭祀鬼神的仪式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制度逐渐扩大,延伸至人伦关系领域,进而又扩大到包括朝廷政治和教化民众的仪式。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有着丰富礼仪制度的国家。道教产生在中国,道教的宗教仪礼,也受到中国传统祭祀仪礼的影响成为中国道教仪礼的源头。
各种宗教的礼仪都有自己的专门名称,例如,基督教称为礼拜,天主教称为弥撒,而我们道教则称为斋醮。
斋,汉代的《说文解字》解释为:斋,戒洁也,指的是古人在祭祀以前,必须清洁身心,沐浴更衣,不喝酒,茹素,不行房事,以示祭祀人肃穆而崇敬的意思。醮,在《说文解字》中有两个释义:一是做冠娶之礼解,一是做祭祀仪式解。古代祭祀仪式都要奉上供品。宋玉的《高唐赋》称:“有方之士,羡门高谿。上成郁林,公乐聚榖。进纯牺,祷琁室。醮诸神,礼太一。”这里的醮就是方士们行祭祀之礼,供奉牺牲,以酒祭神的意思。
大约成书于两晋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开始,斋、醮并举。有载“但请高行三洞法师,洁至灵坛,转经诵咒,奏表呈章,建斋设醮,祠谢五帝”又有“修斋设醮,切须讽咏,怡神灭鬼,功德无边”,“或有修斋设醮,不依科仪之考”。
斋醮连用约在唐代以后。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序》中有云:“道门斋醮简牍之设,古者止符篆朱章而已”宋吕太古《道门通教必用集》亦有言:“天师因经立教,而易祭祀为斋醮之科”。
中国古代丰富的礼仪制度集中体现在《礼记》、《周礼》、《仪礼》等三部古代礼仪著作里。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礼仪制度,实际上都是从这三部礼仪书里参照演化出来的。中国古代的礼仪,包含了多少内容呢?据《中国古代礼俗辞典》的分类,至少包括十七大类,即:服饰、饮食、居住、行路、交往、婚姻、丧葬、祭祀、宗族宗法、姓名字号、军事、区划、职官、刑法、教育和考试(科举)等。《三礼辞典》的分类则更多,包含三十二类,即:礼书、职官、政教、疆域、财用、通礼、郊社群祀、祭祀、丧礼、丧服、宗法宗庙、称谓、刑法、军事田猎、农田、学校、冠婚、朝聘、射礼投壶、乐舞、卜筮、天文历法、服饰、饮食、宫室、车马、兵器、旗帜、玉器符节、器物和其它等等。
道教斋醮仪式中的每个科仪都有举行的目的和固定的程式。道教是多神宗教,各位神灵都有固定的职能。因此不同的目的用的科仪要祈求的神灵也不一样。由于每个科仪都要向神灵申述斋主的祈愿,因此,每个科仪都有祈请特定神灵的程序。例如,在破狱科仪中,为了超度亡魂,破除地狱的冤仇报应,就要向太乙救苦天尊申述,同时,又要关告冥府的阎王。还有炼度科仪,为了用水火交炼亡魂,然后度化亡魂升登仙界,等待转生,炼度科仪也要祈请许多神灵降临坛场。
道教斋醮科仪中请求神灵降临,采用的形式就是上香。香燃点于神灵之位前就能感应神灵,斋醮科仪中多有拈香祷祝请神降的内容和节次。几乎所有道教科仪都要以上香请神开始。在一些比较大型的斋醮科仪中则安排有三进香节次,三次上香指的是向“道经师”三宝上香,隆重的仪式除了表示道士和信众对于道经师无限虔敬以外,也表示对降临的神灵的无限崇敬。
道教举行科仪的坛场设置,区分为三部分,即经堂、灵堂和神殿。经堂指的是经师诵经礼忏、举行法事的场所。灵堂指的是安放亡魂的灵位、叩拜亡魂的地方。在炼度科仪中,因为要普度施食,还要在面对炼度坛场的对面设立“寒林坛”,供奉孤魂野鬼的灵位,使得普招来坛场的孤魂野鬼有所依附。神殿指的是某些法事必须在行仪前叩拜神灵的地方。即各个供奉神灵的大殿。也可能是临时设置。
一场科仪需要设立三个坛场,表明天地和人的三个空间是相对独立的,不能混淆。在三个空间之间能够发挥沟通作用的,只有具有神职的道士。
坛场上供奉的神像和神位,必须经常保持清洁。坛场清洁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一是神像和神位上不能堆积尘埃。道士在神坛念诵经典或者演礼道法时,必须穿着洁净庄严。坛场清洁还体现在道士的个人生活中,例如,念经的人不能吃大蒜、韭菜、鱼肉,不能喝酒。如果满嘴都是酒气、臭气,念诵的经文也疏文的言语,神灵肯定是听不到,听不进去的。
三坛分立是为了区分三个空间,也是为了方便道士、法师同神灵的沟通。不论在哪个坛场,保持坛场的洁净,才能保证斋醮科仪的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