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年十月十一日上午吉时,武汉长春观大殿内仙乐缭绕,钟鼓齐鸣,鲜花散彩,宝香氤氲,中国道教全真派的传戒活动在这仙乐的伴奏下,开始了庄重威严的开坛法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第四次传戒活动,律坛威严神圣,肃穆静待。
纵观道教戒律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道教戒律的建设是伴随着道教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道教的变革而改变。凡道教戒律发展之期,必定是道教兴盛之时;凡道教戒律衰落之日,也是道教衰落之时:而道教戒律对于加强道门自身建设,提高道众的自我修养和完善教门内部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推动道教的振兴和发展更是不可缺少的。
(一)戒律建设是规范道教创教的重要保证
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是秦汉以前的黄老思想、神仙信仰、及自然崇拜等。这些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信仰和原始宗教崇拜的内容。道教在其创立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这些思想,使其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思想内容。道教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宗教,已经从自然的原始宗教发展成人为的神学宗教。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正一盟威之道的出现。通过对太平道和正一盟威之道的认识,我们发现戒律在道教创立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创教初期,戒律对于稳定道教组织和约束教徒的言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早期道教的初期,尚无道教戒律的正式条文,但已有了道戒,正一盟威之道信奉的经典《老子想尔注》中就有此类道“诫”,“诫为渊,道犹水,人犹鱼。鱼失渊去水则死,人不行诫守道,道去则亡。”如果以《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的出现作为道教正式诞生的标志,那么《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中就已有了道教戒律的思想。其中《太平经》中的道“诫”,如“不孝不可久生诫”,“贪财色中灾及胞中诫”等。还有将戒律与斋联在一起,《太平经》就有《斋戒思神·死决》称:思神之前“现斋戒居善靖处”就是一例,还称,“道乃有大戒,不可不慎之也”,“其戒要求,入门者不要轻易泄露所得之道”。现残卷中存有的道戒数条,如“施惠散财”,“竟行忠孝”、“喜怒悉去”、“直止足”、“不敢多求”等,要求信仰“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这些道戒虽然还不是很正规的道教戒律,但作为当时道教内部的一些宗教教规,对于规范道教信徒的信仰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创教初期,道教信徒还对道教不十分了解,对道教信仰的水平还不高,道诫对于加强道教组织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初创时期的道教,从加强内部组织纪律入手,以道戒来规范和约束信徒的言行,对于道教的创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道戒的特点:一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符合初创时期道教的实际;二是简单易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三是便于宣传,容易被信众接受。如《三国志·张鲁传》,《后汉书·刘焉传》及注引《典略》等称:“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过”,“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卒辄病之,”“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戒杀;又禁酒”等。这里的“诚而不欺”可以很好的规范信徒的社会道德;提高信徒的道德素质;“有病自首过”就已经有了早期道教的信仰内容,在当时缺医少药和健康意识极差的情况下,自行思过乃是一种心理疗法,有利于身体的健康,这对于初创时期的道教徒来说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自然也就利于道教信徒的增加和道教队伍的扩大;至于“置义米肉”、“量腹取足”的道戒则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吃饭问题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早期道教则能保证人人有饭吃,而且人人平等,这是早期道教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善举,对于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十分重要。
虽然早期道教的一些道戒尚不成熟,戒条也非常简单,但是,就是这些看上去似乎简单的戒条,为道教的创教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为推动和促进道教的正式创立创造了重要条件,对于这一点,过去似乎不被人们所重视。今天,我们在研究继承传统的同时,必须要从中寻找戒律建设成功的历史经验。而道教戒律对道教正式创立所起的积极作用就是其中的成功经验之一。
(二)戒律建设的成熟是推动道教改革的重要措施
道教创立以后,经魏晋已有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道教面临的任务也是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就天师道来说,由于它初创不久,理论教义还不够完整系统。科仪比较简单,组织也不健全。特别是“系师”张鲁羽化后,组织涣散、科仪废驰的状况日趋严重。于是出现了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新局面,其改革的措施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则是道教戒律的建设。
寇谦之天师对一些戒规进行了明确规定。如“废除三张时期的租米钱税制度”,主要是指废除张鲁时期的“政教合一”的一些做法,因为有些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了,因此,必须要接“新科”加以革除。他在《老君音诵诫经》中说;“从系天师升天以来,旷官置职,道荒人浊,后人诸官,愚暗相传。”这样缺乏戒律的天师道,很快就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首先是乱取民财,其次是道教房中术流于民间变成了淫秽之术;再其次是出现了道官祭酒父老子系的弊端。于是寇谦之从加强科律入手,进行整顿,称;“吾来并出新法,按而奉顺。”这里的新法就是指《老君音诵诫经》。于是,寇谦之根据新法戒规,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规范了道教组织建设。而对于“增订戒律和斋仪”,也主要是戒律建设的内容。寇谦之在改革时,有“废”也有“增”,且增加最多的也是戒律和斋仪。寇谦之所撰写的《老君音诵戒经》二十卷,主要是讲道教戒律的著作。在这些戒律中,他还采用了儒家的忠孝等道德规范作为道士的行为准则。这对当时道教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主要办法就是加强戒律建设,以戒律建设为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成效。经过寇谦之改革的天师道,原始性减少了,成熟性加强了,特别是道教戒律的制度完善了,这对于道教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后的天师道,一般称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至南北朝刘宋时期出现的另一位高道陆修静,为了适应形式的要求,继续充实道教戒律,整顿改革道教的组织形式,进一步把道教戒律与组织管理进行融合:<一>整顿组织系统,健全制度,真正体现和不断加强道官、道民之间的统属关系。《陆先生道门科略》:“三会人民各投集本治师,当改治籍录,落死上生,隐实口数,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其曰;天官地神咸会师治,对按文书,师民皆当清静肃然,不得饮酒食肉,暄华言笑。会竟,民还家,当以闻科禁威仪教敕大小,务共奉行。”<二>整顿名籍混乱状况,加强宅录制度。<三>禁止道官的自行署职,健全道官接级晋职制度。前两项制度主要是针对道民,这一项针对道官。因为当时组织混乱,戒律废除的状况,在道官祭酒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四>根据南朝士族天师道设置静室、道馆进行宗教活动的状况,推行道馆制度,建立成熟的宗教组织形式。于是,教会式的宫观道教便形成了。在随后道教发展过程中,道教戒律对保障宫观道教特有的内涵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南朝的道教,经过陆修静进一步把道教戒律与道教组织的管理相融之后,改变了原来低迷、徘徊不前的局面,并取得了长久的发展,走出了低谷,在南朝形成了一股信道之风,道教影响随之扩大。
金元时期形成的全真道,能够发展兴盛,也是因为戒律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金元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连年征战这些内在的社会原因造成了道教徒的道德风气日渐沦丧,道教文化的传统破坏殆尽。自然而然地,道教戒律也就失去了其功用性。鉴于此,一代祖师王重阳审时夺势,急人之急,经过不懈努力,创立了道教新的教派——全真教。
王重阳创教之后,为了使其蓬勃发展,制定《重阳立教十五论》作为全真教立教之本,作为道教组织管理的核心,作为教徒养身炼性的门径。《重阳立教十五论》的内容是;“以苦节度人,真功真行”为宗旨,规定修道者必须出家,不尚符箓,不事烧炼,专注内丹,首重“清静”二字,推崇“性命双修”。
全真教以《重阳立教十五论》为发展核心,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使其在乱世之时更显民族根柢的本色,再一次发挥了中华文化的支柱作用。
鉴于在全真道创立发展中,全真道宗师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而制定戒律、遵循戒律、使全真道兴盛的事实,我们得出:道教的兴盛,遵戒是关键,如果弃戒而行,道教只会颓废、消亡。
(三)戒律建设的不断完善是振兴道教的重要条件
明清以降,道教式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道教戒律松驰,原来纷繁的道门戒律逐渐不为人知,失去了它的约束性、影响力。道门有识之士很快就意识到加强道门戒律建设对于振兴道教的重要性,并为之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清代王常月祖师。
全真龙门派经清初王常月的中兴,较明代有所发展,一度呈现复兴全真初期教风之象。这是王常月加强道教戒律建设的结果。兴教初期,王常月就撰有《初真戒律》一卷,收入《道藏辑要》,后人又将他在南京碧苑说戒的语录整理为《碧苑坛经》,又名《龙门心法》。该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系统表述复兴龙门的思想宗旨,为清代龙门教派的重要戒律著作。王常月针对当时教团积弊,重弹初期全真教义之“祖调”,力倡“实践功行”,以“精严戒行”为先,“明心见性”为主,欲图复兴全真初期之教风。他以清整戒律为振兴龙门的关键措施,以戒行为先,精严戒行为学道之首务。其《初真戒律·行持》称;“戒是全真第一关。《碧苑坛经》强调;“万法千门,……守戒第一。”并喻“戒”为降魔之杵、护命之符、升天之梯、引路之灯、仙舟宝筏。要求弟子“持戒在心,如持物在手”,任何时侯都不能放松。王常月所传“三坛大戒”,分为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三级。王常月祖师认为,初真戒的功用在于“抱制色身,不许妄动胡行”,这是修真的基本阶次;中极戒的功用在于“降伏顽心,不许妄想胡思,七心八意”,这是修道的第二阶次;天仙大戒的功用在于“解脱真意,不许执着粘缚”。他在《碧苑坛经》中说;“大众,你受的初真十戒,乃是教你们抱制色身,不许妄动胡行,起止无常的;至中极戒三百大戒,乃是教你们降伏顽心,不许妄想胡思,七心八意;至天仙妙戒,乃是教你们解脱真意,不许执着粘缚。大众,初真十戒粗,中极三百便细了。夫初真戒律制其外六根,中极三百扫其内六尘,天仙妙戒使之身解脱,八识消亡,九难十魔,不敢侵范”。正因为王常月祖师认为戒律有如此大的功用,所以他强调“戒行精严,”并对此做了诠释,即“降心顺道唤作戒,忍耐行持唤作行,一丝不染唤作持戒,劳困不移唤作守戒。”可见,王常月中兴龙门的有力武器就是道教戒律,通过他的努力,使清初处于衰落的全真派一度出现了复兴的新现象。因此,王常月也被后世尊为“全真龙门中兴之祖”。
师古鉴今,在人文、科技等各方面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想弘扬道教,光大教法,唯有加强戒律的传承与修持,使道教戒律与现实紧密相融,只有这样,道教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发挥道教应有的社会功用,才能体现出祖师立观度人的济世宗旨,才能使祖师的教法玄风丕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