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道教文化 > 讲经说法 > 正文

沈懋正道长——澄心遣欲、克己守道主题讲经分享

时间:2020-11-12 20:37:47来源:编辑:嘉骏

1.jpg

澄心遣欲 克己守道

太上慈悲。众位高道大德,列位同修、道友们慈悲。后学沈懋正,来自江苏省东台市城隍庙。此身得遇千生之幸,承蒙太上慈悲救度,领受太上之经戒科法,忝列玄门,实是诚惶诚恐之至。然后学学识浅薄,在此断不敢妄言“讲经”一词,那么今天就和众位分享一些我个人学习经典的体会和感悟。通过学习《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这一重要的道门经典和诸位一起讨论“澄心遣欲,克己守道”这一重要的道门思想。


此经名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后学以为其中“常”字是尤为重要的。“清静”,是本经阐释的基本境界,即“澄心遣欲,克己守道”。而“常清静”才是本经最终极的完美追求,也就是恒久的、无时无刻不是在进行“澄心遣欲,克己守道”的学习修持。


常者,恒也,修行需要恒心、毅力。就是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所说的“一得永得”一样不离于己身;就像我们行持不辍的弘道度人;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人类离不开氧气。而不能是所谓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好修行是不能够一暴十寒的。而应该是让“清静”成为我们修道的本能,“澄心遣欲,克己守道”成为我们的日常,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清静”方能“渐入真道”;方能“升为天官”;方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因此,此经名中的“常”字,我们应刻刻铭记于心,时时思量。


老君在《清静经》中开示道:大道是无形、无情、无名的,但是它可以生育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植物,与无生命的沙土、石头,及许许多多的物体;可以运行天地日月的轮转活动;可以养育世间万物,滋润万物,使它们的生命能够继续成长、繁荣,生生不息。而“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就是系统而高度的概括了道的四种具体的外在表现,即有“清、浊、动、静”。而“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和“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就是老君给我们道人的一把名标紫府,职进丹台的无上法钥,只要我们能够“常清静”,坚持不懈的践行“澄心遣欲,克己守道”的修道要求,那么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样才能合于天地,合于道炁,合于自然。这就是学道的根本,从而我们最终可以达到“游行三界,升入金门”的伟大理想和崇高的修行目标。

2.jpg

清阳之气是上升的,阴浊之气是下降的。如果万物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万物的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万物本来的灵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万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情欲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而人的元神应该是清明的,但是会有后天的识神来打扰它;人的心是应该是宁静的,但是会有各种欲望来牵制它,因此,我们就无法清静了,那么如何驱除各种心思、欲望,不让自己流于末端呢?


老君慈悲开示道:“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我们要恒久的遣除自己的欲望,清澄自己的心神,去掉一切贪求、妄想与烦恼,如果可以做到,那么我们就不会产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而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这三毒也自然被消灭了,这就是清静。能够遣除自己欲望,清澄自己心神的人,他“内观其心”、“外观其形”、“远观其物”,会发现“三者皆无,唯见於空”。即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连假相都不执着了,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也就是《黄庭内景玉经》中所说的“带执性命守虚无”,虚静恬淡而寂寞无为。达到了空无、寂寞、静止的状态,自然就不会产生贪求、妄想与烦恼等等欲望,就达到了真正的清静,我们叫它“常寂真静”,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清静,也不是克制情绪而得到的伪清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驱除了声色、欲求、外物等一切屏障,自然就心不外驰,不滞于物,无是无非、无内无外,凝神抱一、专心无欲,返归如老君在《道德经》中所描述的婴儿般单纯清静的朴素状态,反观我们真实自然的清静本性,就是“澄心遣欲”,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我们排除了各种私欲、成见,扫除蒙蔽自己以及客体之上的种种障碍,使主客、物我、人己一体,且如明镜一般无染、无蔽、无滞,直接通透的洞察自然和自己。像如此的“澄心遣欲”,方能渐入真道;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都能够“澄心遣欲”,才是真正的得道,够领悟这个道理的人,方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


老君紧接着开示我们道:“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没有争夺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说自己有德行,因为他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所以,一个顽固执迷的人,会常常说自己有德行,但反而他只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做道德的人。

3.jpg

那么怎么才是“无争”和“明道德”呢?

我想就是祛除自己的妄想心,我们不去妄想一些不该得到的东西;不去妄想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不贪图不得位的待遇。老君在《外日用妙经》中开示道:“惧国法,依王道。”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克己守道”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依国法王道来为人行事,我们的信仰是建立在爱国、护民、敬祖、礼神等基础上的,我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坚守正道,正确的引导信众信教,宣讲合乎法律和情理的教理教义,导人向善,《虚皇忏》云:“愿慈心下气,恭敬一切”。行其好事,止其恶事,劝人积德守法,维护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全。此外,我们还要做好教务法务,而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修行人应该对自己的要求比普通人对自己的要求更加的严格、细致。《度人经》云:“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忌,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泰民安,欣乐太平。”克除这十不二无的欲望,就是“清静”“克己守道”的重要要求和前题。


另一方面在修行上,假使我们怀有了一颗虚幻而放纵的妄想心,那么就已经是惊扰了自己本身的清明元神了,受到了欲望牵制的元神就会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贪求和欲望,使心灵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干扰,带来忧愁的痛苦和毫无意义的羁绊,也就会扰乱到我们自己的身心,身心受到污染、干扰,自然就会犯下错误的行为,污辱本来具有的先天通明灵性,导致流浪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之中,沉沦于茫茫苦海,最终就会永远的失去真正的玄门大道,堕落为下鬼。而真正长久的大道,是领悟的人才能得到的,也就是经常身心保持清静的人,即“得悟道者。常清静矣。”。如此行持“澄心遣欲,克己守道”的修行方法,才能“名入上清死录除,位列仙班不死地”。


我们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这一重要的道门经典和秉承“澄心遣欲,克己守道”思想进行实践。我们的认识需要不断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要深刻的认识“澄心遣欲,克己守道”这一思想对于促进道教发展和道士的自身修养建设的重要性。当然,这些都需期以时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不歇地进行修持。


践行“澄心遣欲,克己守道”的思想,不仅是我们道教徒日常修行的一部分,也是道教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发扬精神。为道教的繁荣、道众的修行、引导信众正确价值观和维护社会的安定,作出属于我们道教徒的一份贡献。


以上就是后学关于学习《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这一重要的道门经典的一些理解和体悟,感谢大家的聆听!

  • 论“道”、“生”与“有为·无为”
  • 楼道长讲《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 清静经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 海峡道教学院周静云:解读《清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