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都观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道教宫观。吉安县古称庐陵,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人才辈出,比如爱国志士文天祥,文学家周必大,刘辰翁,高道陈致虚。永和镇位于江西吉安市东南约10公里左右,镇沿赣江东岸,现在的永和镇是国家特色陶艺小镇。在宋元时期非常繁华,是一个典型的手工业城镇,以民间窑场吉州窑闻名。
永和镇的历史是从五代开始的,《东昌志》记载永和名东昌,地旧属泰和,宋元丰间(1078-1085),割属庐陵。《东昌志》是江西地区最早的县志,原版已失,只存清初手抄本,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南唐元宗保大年间(943-957),此地就已经有了石基高台,称之为西台。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4)初年,一位名叫萧徳元在此修建了庙宇,每次干旱祈祷雨水都会灵验,事迹传到了朝廷,受到了官方的认可,并且得到赐额,题名西台观。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改庙额为清都观,也就是今天的观名。宋徽宗建中靖国年(1011),贬谪海南的苏轼得到赦免返还中原,途径庐陵,为清都观题字清都台三字,《江西通志》卷三十九记载:“宋苏轼自儋耳归,游此,书清都台三字于台上。”明代洪武辛未年即洪武二十四年(1391),道士刘元同重修清都观。
宋代文人们喜好游山玩水,参访庙宇古迹,并且撰写游记。清都观作为永和镇的风景名胜,出现在很多文人的诗文之中,最著名的就当属苏轼。
图:苏东坡小像
元符三年(1100),苏轼在海南遇赦北归,第二年,也就是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度岭至虔周,在虔州因为水浅不能前行,滞留了七十余日,三月下旬继续前行。三月内达到庐陵游览当地风光。苏轼独自游览了清都观,并为清都观谢道士作诗两首,一首题为《永和清都观谢道士,童颜鬒发,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第二首题为《清都谢道士真赞》,收录在《东坡全集》卷二十五。
永和清都观谢道士,童颜鬒发,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
镜湖敕赐老江东,未似西归玉局翁。
羁枕未容春梦断,清都宛在默存中。
每逢佳境携儿去,试问流年与我同。
自笑馀生消底物,半篙清涨百滩空。
诗后,苏轼自言:予与刘器之同发虔州,江水忽清涨丈余,赣石三百里无一见者。至永和,器之解舟先去,予独游清都,作此诗。
《苏诗补注》卷四十五为这首诗作了四个注释:
1. 永和:泰和志,距县东北八十里,有晋置东昌城,隋省入西昌,今之永和镇,即其地也。吉安志,万安县有三乡曰永和,曰诚心,曰龙泉。
2. 清都观:庐陵志,清都观在吉州城南十五里,儒林乡永和镇。南唐保大间有石基,号为西台。宋兴国初道士萧德元结宇于台,赐额西台观。治平中改今名。苏拭南归尝游焉。为书清都台三字,本集有清都谢道士真赞,云:谢道士,生丙子。真一存,长不死。欲识清都面目,一江春水东流,滔滔直入沧海,上至蓬莱顶头。
3. 道士:姓谢字子和,庐陵志,载宋,单讳游,清都观记略云:永和镇距城十馀里,有观曰清都,予爱其宽闲清旷。询于主观道士谢子和,盖肇于南唐保大间,卜相启闢实自子和讫工。
4. 默存:穆天子传。王执化人之裾腾而上者中天,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既寤,王问所从来,左右曰王默存耳。
苏轼还为谢道士写词做赞,题名为《清都谢道士真赞》
谢道士,生丙子。
真一存,长不死。
欲识清都面目,一江春水东流,
滔滔直入沧海,上至蓬莱顶头。
谢道士与苏轼相遇时,童颜鬒发精神焕发,苏轼询问他的年纪,得知是与自己同年生人,都是景祐四年(1037),这一年他们都是六十四岁,而可惜的是,苏轼离开庐陵,继续北行时候,生病卒于常州。
苏东坡参访清都观游览永和镇,还为当地增添了两个地名。一个是东坡井,《江西通志》卷九记载:“东坡井在府城南,相传苏轼自儋耳还游清都观,至米市街失足堕沟中,笑曰:此地好开井。如其言果得甘泉。”据说当时苏东坡走到米市街的时候不小心掉到了沟里,他开玩笑说这个地方正好可以开凿水井,后人凿井之后果然就得到了甘甜的泉水,所以人们称之为东坡井。
图:苏黄讲经台
第二个地名是苏黄台。黄庭坚当时是临近的泰和县的知县,苏黄二人在清都观前的土台上面饮酒,光绪《吉安县志》卷八记载黄庭坚作诗:
飘然一上清都台,轻裾御封秋色哀。
夜深环佩度东阁,东坡老仙月下来。
明代思想家方以智(1611-1671)的《游永和记》(《浮山文集》后编卷二)还记录了苏东坡与黄庭坚(1045-1105)同游金钱池的传说:“至今传苏、黄戏掷金钱于池中,池中开金钱花,采而视之,乃四叶草,黄花如钱。此其遗风,令人千载想见者乎!”
《江西通志》卷九也记载此事:“金钱池在府城南永和市,宋苏轼黄庭坚游清都观,戏掷金钱于池,后池中开花,如金钱迥胜常葩。”
黄庭坚还曾作诗《十月十五早饭清都观逍遥堂》(《山谷集》外集卷十四):
心游魏阙鱼千里,梦觉邯郸黍一炊。
蔬食菜羹吾亦饱,逍遥堂下叶辞枝。
南宋著名文人周必大(1126-1204)作为一个庐陵人,也曾多次参访清都观,周必大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刻书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杨万里、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
兴隆元年(1163)七月至乾道二年(1166)九月,周必大奉祠归家,清闲无职,游览家乡附近风景名胜:
九月朔己丑,游清都观。观兴于南唐保大中,旧号西台,治平改今名。是岁,创清都台,下临荷池,远眺诸山。苏翰林为显其榜,仍留诗,见《集》中。旧有逍遥堂,黄大临元明赋绝句云:“心游魏阙鱼千里,梦觉邯郸黍一炊。蔬食菜羹吾亦饱,逍遥堂下叶辞枝。”或谓鲁直所作。(《闲居录》,《文忠集》,卷一百六十六)
这里提到的黄大临,字元明,是黄庭坚的兄长,这首诗与前文所录黄庭坚诗《十月十五早饭清都观逍遥堂》相同,暂时无法推断谁为真正作者。但是可以明确在北宋末年,清都观中有逍遥堂这一间殿堂。
三
南宋末年,元军入侵破坏了吉安地区的经济生产,元朝建立之后又采取了新的瓷窑管理方式,吉州窑也就此衰落了,其地位也被景德镇取代。永和镇从一个繁荣手工业城镇,转型成为普通乡镇。清都观依然是当地道教的信仰中心,并且在元代之后多次重建。元至元二年(1336)铸有铁钟1口,铭文:“至元二年太岁丙子十月□日,本山道士刘禹贤题;大元国江西道吉安路庐陵县永和清都观化十方檀越;铸造洪钟一口,计一千余斤。”这也反映了清都观在信众信众的分量。
图:清都观重阳节礼斗
元代高道陈致虚(1290-?),字观吾,号上阳子,也是庐陵人,他融合了金丹南宗与全真北宗,对道教内丹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清都观的兴盛也引起后代文人的追忆,明代刘崧(1321-1381)作诗《过永和同子永刘宪史游清都观谒苏黄二先生祠》:
金华仙人玉局翁,清都台观五云东。
十年丧乱残碑在,前代风流二老同。
海藏出云龙起蛰,松坛过雨鹤盘空。
伤心落日沧江上,万叠青峰照蕊宫。
明代吉安文人罗洪先(1504-1564)也曾为清都观题字,罗洪先,字达夫,号念菴。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状元、学者,江右学派代表人物,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光绪《吉安县志》卷八记载:“观有罗洪先题门屏四大字。”
庐陵文人陈嘉谟,是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他也写下了很多关于清都观的诗句,光绪《吉安县志》卷八记载:“陈嘉谟诗云,石莲洞主旧题字,千载苏黄名并高。池上金钱前碧草,江山□拟槐吾曹。”《江西通志》卷一百五十三艺文志收录两首:
第一首题名《舒家企望苏黄台,台在凤冈北,金钱池东,苏公旧有谢道士赞、秧马歌二石刻,存清都道院》
苏黄千载后,山水九秋长。名姓儿童识,烟霞词赋香。
金钱留翠壑,鸣凤在髙冈。剩有风云䕶,藤萝暗自芳。
第二首题名《永和以儒林名乡,以儒户注籍者三家。其地有夫子庙、讲经台,皆宋时遗址。金钱池以苏黄名。龙窟,一名石窟,以文信国降神之地,名春日,自舒家企之。清都观道士乾元,为予指㸃遗迹云》:
选胜白云隈,寻春花里来。杏红夫子庙,草绿讲经台。
池水金钱满,山泉龙窟开。废兴人世事,千载一徘徊。
可见明代清都观依然有道士活动。晚明文人方以智的《游永和记》则更多的反映了旧时清都观的兴盛:
由米巷入仙关,为清都观,至元刘时楙记;玉局堂,欧阳中立记;逍遥堂,刘三吾记。三门当时,飞瓮周廊,金碧奂如,今惟殿两重耳。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虽然重修了道观,但是到了晚明只剩下了两个殿。
清代之后,乾隆十七年(1752)、光绪十年(1884),清都观又经历过两次重修,今天的清都观基本沿袭了清代的建置。
游清都观寻沈道士得都字
朝代:唐朝 作者:陆敬
聊排灵琐闼,徐步入清都。青溪冥寂士,思玄徇道枢。
十芒生药笥,七焰发丹炉。缥帙桐君录,朱书王母符。
宫槐散绿穗,日槿落青柎。矫翰雷门鹤,飞来叶县凫。
凌风自可御,安事迫中区。方追羽化侣,从此得玄珠。
清都观
唐代 王濯
天上清都人莫到,山间仙观久荒凉。
惟余旧浴丹砂井,一酌犹令齿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