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县龟峰山洞宾观 复古第一道场 吕洞宾寓居之地

时间:2021-02-13 10:11:13来源:作者:

岳池县龟峰山洞宾观 1.jpg

岳池县城西出3里有一道观,名为洞宾观,因八仙之一吕洞宾曾在此寓居而得名。山岩上有“复古第一道场”原迹书于城西三里集虚观上方,其集虚观也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洞宾观。从“复古第一道场”这几字便可看出,在宋代时,岳池县洞宾观的规模已极为宏大,影响之盛,堪称“第一道场”。

岳池县龟峰山洞宾观 2.jpg

岳池洞宾观能获得“第一道场”的殊誉,决非浪得虚名。准确地说,它与道教里被尊为纯阳祖师的吕洞宾有着直接的渊源。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其实并非虚幻人物,而是一个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人。


吕洞宾,本名叫吕岩,河东(今山西河东县)人,洞宾是他的字号。唐武宗年间,吕洞宾因两举进士不第,便入道,浪游江湖,后曾来岳池,夜宿集虚观,题下绝句一首:“青蛇炼影月徘徊,夜静云闲尚未来。应是有人新换骨,暂留踪迹到天台。”对此,《明统志》、嘉庆《四川通志》及历代岳池旧《志》皆有记载。

岳池县龟峰山洞宾观 3.jpg

相传当年吕洞宾云游至岳池,投宿集虚观(今洞宾观),因衣衫褴褛、言辞放荡,被道长视为不速之客而拒之门外,只得在观侧不远的崖穴下安歇。由于难以入眠,第二天一大早,吕洞宾便在石壁上留下一首七言绝句,然后匆匆赶往天台(今岳池县齐福乡境内)。当道长看到这首诗时,不禁惊呼:“纯阳真人到也!”遂命道众把吕洞宾的诗原样就地刊刻,之后又镌洞宾像于岩上。因此,集虚观又被称为洞宾观。


洞宾观距岳池县城西约3里

        由关圣殿出来向左走,上二道山门,此处为二层歇山式四合院殿堂,中间是“天井”,“天井”两边是花台,正中是走道,院中央是“圣母殿”,此殿塑有“仙天国母”、

“女娲圣母”、“瑶池王母”、“养子观音”

、“干佛”等神像。北面是“四水归堂”,东南是走道,西面是厨房,东北是“佛圣殿”,此处塑有“西天佛祖”、“无量寿佛”、“孔圣人”、“观音三姊妹”等神像。

由正中走道上四步是“吕祖殿”,纯阳祖师旁边塑有一尊燃灯古佛,平时该神像的头、肩发亮,每逢会期,头顶、肩、肚、脐、脚灯光齐明。

“吕祖殿”前面挂有一口铁钟,轻轻一击,震耳欲聋。殿堂右边石壁上刻有“纯阳祖师”原题七言绝句诗词一首。

从“吕祖殿”左边依山上梯 “白鹤仙人”的三层殿堂,白鹤仙师手持拂尘,身跨白鹤好似云游太空。

从此殿出来向西上梯是“真武祖师”殿,真武祖师左踏神龟,右踩龙蛇身配宝剑现七星,甚是威严。

由“真武祖师”殿出来上石梯便是“老君殿”,太上老君身跨青牛,手持拂尘,面容慈祥。

从而可见,昔日的岳池洞宾观的规模宏大,影响之盛,堪称“复古第一道场”

洞宾观4.jpg

洞宾观始建于北宋元年,距今已有1055年,留下的石刻文物很多,但保存下来的却不多,现能见证的有:

自来艾泉

自来艾泉

洞宾观龙王井

此处还镌有“雨天真自太,江静露灵台,卧龙深藏云,按舌香氽来”为清乾隆乙巳年所刻。

洞宾观龙王井

洞宾观送婴堂

刻有“送婴堂”,两边壁联是“紫府题名生贵子,青龙吐气引艾泉”。

洞宾观送婴堂

洞宾观仙梯紫府

龙王井旁的崖壁上镌有“仙梯紫府”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

洞宾观仙梯紫府

     宋乾道三年八月十日的魏碑繁体汉字“复古第一道场”镌于洞宾观岩壁上,现已不存在,仅见于岳池档案局存有的照片。

洞宾观龙王井旁上面崖壁

龙王井旁上面崖壁上锥有一篇巨幅古文和捐助人姓名石刻,于清乾隆三十七年五月。

由于有以上文物保留,2010年5月20日被岳池县人民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

岳池县龟峰山洞宾观 复古第一道场

洞宾观的由来

岳池县档案局有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佑任鉴赏地的书法照片。这张黑白照片不大,幅高约10cm,幅宽约4cm,照片正中自上而写着六个魏碑繁体汉字“复古第一道场”,其左落款为:左承议郎广安签判黄惠卿书,宁乾道三年八月十日。此照片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从洞宾观岩壁上将字拓印下来后,再拍成黑白照片。岳池洞宾观能获得“第一道场”的殊誉,绝非浪得虚名,准确地说,他与道教里被尊为纯阳祖师的吕洞宾有着直接的渊源。传说 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其实并非虚幻人物,而是一人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人。

洞宾观的由来

殿堂正中的“吕洞宾石像”塑于何时无从考证,既然洞宾观始建于北宋元年,那么他的石刻塑像也许是北宋年间。

洞宾观吕洞宾神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