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折道缘:艰难坎坷的出家之路
“我大概天生与道有缘,生来就是要做道士的。这许多年艰难坎坷的路,不仅没有磨灭我的信仰,而且越来越坚定了我的信仰。”——冯兴钊道长
1945年旧历十一月初七,冯忠坤出生于陕南紫阳县汉王镇炉垭村的一个地主家庭。新中国成立后,冯家父母因地主的身份被批斗。作为冯家最小的孩子,冯忠坤虽受父母和兄长、姐姐的关爱,然自小体弱多病,令家人为此忧心。在五郎坪小学上学期间,就因病多次退学,看了许多的医生,都不知是什么病,只是身体日渐的虚弱。坚持读完小学,虽然顺利考取了初中,但因病无法入学,只好再次辍学在家。到1961年,已长成17岁的大小伙,然而身体十分第虚弱,一直不能下地参加劳动。当年冬天,听说家乡附近凤凰山擂鼓台道观的当家师父杨法祥道长精通医术,父母便带着他去擂鼓台拜访。在擂鼓台,年轻的冯忠坤对道观的一切都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对师父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父母为他的病向杨道长问卦,和善慈祥的杨道长却直言此病只有出家方能痊愈,与道观十分投缘的冯忠坤欣然应允,然而父母期望他能为冯家传续香火,并不同意。
自庙里回家后,冯忠坤的病情不见好转,却日益加重了,医生甚至告诫可能随时都有性命之虞。家人无奈之下,记起杨法祥道长所说的话,只好将他送到擂鼓台出家,成为擂鼓台真武庙一名年轻的小道童,三年考察期满,方正式成为杨法祥道长门下的一个小徒弟,师父为他按照全真龙门派的字辈为他取道名“兴钊”,蕴含勤勉修道之意。神奇的是,在擂鼓台出家后,他多年难愈的病却渐渐好了,身体也日渐强壮。在做道童的三年时光里,他每日在观里扫地、打柴、担水。虽然师父还没有教授经书,然而在日日的耳濡目中,他细心观察师父做法事、讲经、看病等,默默学习了很多的东西。
1963年夏天,一场声势浩大的“四清运动”席卷全国城乡,在这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年轻的冯兴钊道长被群众检举为“逃避农业生产劳动”,被工作组的干部强行带回老家,接受群众的批斗。虔信执着的冯兴钊道长,心系擂鼓台真武庙,一直寻找机会回庙。一天,冯兴钊道长乘着夜色,偷偷离开生产队,跑到凤凰山北麓汉阴县涧池铺旺家寨的一个小道观里,当时师爷吴嗣亮道长和师兄陈兴琳道长就住在这里。冯兴钊道长躲在这里住了半个多月,还是被家人找到了。然而家人拗不过他,只好将他送到了擂鼓台。幸运的是,这时候工作组因忙于其他事情,放松了追查,冯兴钊道长才得以在擂鼓台安心住了两年。
到1965年7月,紫阳县“社教运动”进入一个新高潮,不允许出家人住庙,要求年轻的道长还俗。紫阳县派统战部的干部上山,劝冯兴钊道长下山还俗,同时给村里和家人施加压力。在诸般压力之家,刚满20岁的冯兴钊道长万念俱灰,当天偷跑到山上,在擂鼓台的一个山洞中静坐深思。思索了半天,深感天下之大,却无路可走,无奈之下只好回到家中,参加生产劳动,因为是被批斗的对象,每天只给不到半个劳力的4-5个公分。
1966年,“文革”开始了,道观是再也回不去了。这时擂鼓台道长们各自被迫离开,仅有师父杨法祥和一位陈信忠老道长还住在庙里,而神像却早已被县里来的红卫兵们打碎了,而师父不知是如何在山洞里藏了一尊石神像,保存了擂鼓台的珍贵文物。所幸这时的病早已完全痊愈了,无处可去的冯兴钊道长就在农村参加劳动,同时接受不时的批斗运动。在批斗大会上,冯兴钊道长被当做“牛鬼蛇神”一员,与“右派”同台接受批斗,胸前都挂上木牌,头上戴着高高的纸帽子,然后被人们拉去游街,到了晚上还有干部们在暗中监视。此时的冯兴钊十分挂念山上的师父,听说擂鼓台也已经不允许出家人居住,师父杨法祥和一个陈老道长也被安排到了山下的茨沟大队入户,师父依靠为人打磨和行医,供养年老的道友。
1968年,难熬的两年被斗生活结束了,冯兴钊道长终于获得了自由,并以民兵的身份参加“三线建设”,此后的五年,就在修路工地上做后勤服务的工作。1973年,冯兴钊回到村里继续参加生产劳动。因为读过书,他先后做过生产队的记工员、出纳,然而他最后都辞去了。“包产到户”以后,家里分得了几亩土地,冯兴钊却无心务农,一直想着能够回到庙中,但苦于当时的宗教政策未能落实,仍旧只能勉强留在乡下,身在乡间,心系鼓台。十一届三中以后,全国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实,这对冯兴钊道长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他终于可以回到梦魂悄扰的擂鼓台了,而且这时候他听说擂鼓台也已经得到修复,师父和其他道长们也陆续回到了庙中。
1981年,冯兴钊道长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擂鼓台,重新找回他梦想的修道生活。在这十多年的曲折人生中,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而是愈挫弥坚、愈折弥诚。他拒绝家人的提亲,坚持素食独身,初衷不改。他说,“我大概天生与道有缘,生来就是要做道士的。这许多年艰难坎坷的路,不仅没有磨灭我的信仰,而且越来越坚定了我的信仰。”时光无情,飞逝如流,这时候的冯兴钊道长已经36了,劳动强健了他的身体,艰难磨练了他的意志,然而逝去的年华再也找不回了,这些年的曲折历程耽误了太多的时光,还没有静下来一天好好学习道教的知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促使着他,他决心拜别师父,下山到各处参访游学。
未完待续
采访时间:2017年1月13日
采访地点:紫阳县蒿坪镇显月观
(作者简介:刘康乐,男,1979年生于安徽泗县,哲学博士,长安大学教师,主要研究道家思想、道教历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