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宝诰》
至心皈命礼。北宗后殿,仙籍名贤。轻财好施,任强恣取。感孔孟之不惑不动,四十以之自方。乐烟霞之弃室弃家,三洞从之是式。自提携得钟吕,乃妙悟会阴阳。甘河镇内,心传秘语五篇。东极云中,瑞现金莲七朵。视富贵若浮云,以道德为至宝。四世之续音,七真之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重阳广教,兴玄育德帝君,飞雨妙化天尊。
说明:
1、王重阳祖师,原讳中孚,字允卿,又讳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讳嚞,字知明,号重阳子,祖籍京兆咸阳,北宋著名道士,是全真启教祖师,著述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和《重阳分梨十化集》等传世。王重阳祖师圣诞在腊月二十二日,成道日在正月初四日。至元六年,元世祖敕封祖师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祖师的故居,即现在西安大重阳万寿宫。祖师修道的活死人墓,即西安的成道宫。
2、王重阳祖师,自幼不群,后入府学,中进士,体貌雄伟而美须髯,眼大于口,髯过于腹,倜傥尚义,不拘小节。金天会八年,抚治河外,不及于秦,岁屡饿,人至相食。咸阳醴泉,惟师家富魁两邑,其大父乃出余以周之,远而不及者,咸来劫取,邻里三百户,余亦因侵之,家财为之一空。有司率兵捕获,将置之法。师曰:乡人饿荒,拾路所得,吾不忍置之死地。有司贤之,遂释不问,人服其德。
3、金正隆四年,祖师忽自叹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动心。予犹碌碌如此,不亦愚乎?自是之后,性少检束,亲戚恶之曰:害疯来。师受而不辞。关中谓狂者为害疯。因此便祖师便自称王害疯。后祖师在终南甘河镇遇钟吕二祖受口诀,又遇刘海蟾祖师醉叙。王重阳祖师在“甘河遇仙”后,慨然入道,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
后醴泉史处厚闻得祖师遇仙并得受五篇秘诀,遂到终南山请求为师,成为祖师首位入门弟子。祖师羽化前,曾将五篇秘诀传给马丹阳祖师。大定三年,祖师填堵了“活死人墓”,并迁居到刘蒋村结茅居,与和玉蟾及李灵阳一起同住修道。大定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祖师将刘蒋村茅庵焚毁,并向众人辞别说要到东海“捉马”。
东行期间,祖师经过掖城时收弟子刘通微。闰七月十八日到宁海,开始在胶东半岛传道。在山东胶东半岛,祖师度马处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位祖师。祖师羽化后,马钰、谭处端、邱处机、刘处玄把祖师遗脱暂时安葬于孟宗献花圃后,回到终南山与和德瑾、李灵阳及其他重阳祖师的好友弟子会面。次年,四人居于刘蒋庵并修治葬所,大定十二年将重阳祖师遗蜕葬于刘蒋庵。
4、王重阳祖师,修道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全真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也称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
全真北七真祖师入道后,多数跟随祖师游方行化或隐修苦炼,在各种可见的文集语录、碑刻史料中,几乎看不到祖师教导七真阅读经典的记录。祖师教导弟子主要围绕苦志修炼展开,如要求出身富贵的丹阳上街乞食,对长春则“令作尘劳,不容少息”,对众弟子“极加锻炼……错行倒施,动作无有是处,至於一出言一举足,未尝不受诃责。”
邱长春祖师曾试图询问如何修道,祖师竟然只说了“性上有”三字,就“再无所言,亦不敢复问。”全真北七真也有类似的言论。马丹阳祖师认为,学道者不须广看经书,乱人心思,妨人道业。若河上公注道德经。金陵子注阴符经,二者时看亦不妨。亦不如一切不读,觜卢都地,养气最为上策。
全真沿用道教原有之经科,并非新作道经和其他宗教典籍,仍属道教三洞经教范畴。《全真宗旨》指出:太上授受,东华五传以至祖师启教,作十五论以定其本。经箓法科,从三洞经而溯其原。承正一之教,演灵宝之科,从上清之法,习三皇之诀,信行三洞,圆融三教。网传以道教之《道德经》、佛教之《心经》、儒教之《孝经》并非出自道教经籍。
目前能查到的记载,乃金代金源璹所撰写的《全真教祖碑》所言:真人劝人诵《般若心经》、《道德》、《清净经》及《孝经》,云可以修证。或许许多人据此认为祖师在创教之初,要求门人诵读《道德经》、《孝经》、《心经》等代表儒释道三教的经典。《正统道藏》中收录的关于全真内修外修之四书五经,皆是道教经典。
《清规玄妙全真参访外集》指出:凡全真内修者,有五经四书至要之典。五经者,阴符经、道德经、黄庭经、清静经、龙虎经是也。四书者,参同契、悟真篇、三皇玉诀、青华秘文。凡全真必先功行,乃可渐入仙源。所以外修者,亦必习五经四书为至要之典。五经者,玉皇经、度人经、玉枢经、三官经、斗姥经,此外修之五经是也。四书者,生神章、祭炼科、祈祷仪、千金方,此外修之四书是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香林说法天尊。